构建新时期军医培养体系的思考
0引 言
随着现代化战争形式的不断变化,我军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持续增多,军队卫生系统遂行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日益多样化,要求新时期的军队医疗人员兼顾“专业”与“全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军先后派出3批共40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此次支援武汉的军队医疗队伍中,除呼吸专业、重症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医护力量以外,还包括一批外科专业以及检验、影像等专业的医务人员。可以预见,军队卫生医疗系统作为大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有效救治力量,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为适应这种卫勤保障新态势,提升平战时医疗人员的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我军需进一步完善军医培养体系、培养军事医学人才、推进卫生人才培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1]。本文通过回顾我军军医发展历程,提出了新时期下军医培养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1我军军医历史发展回顾与对比
早在公元前25世纪,就出现了关于军医的记载。在中国古代,军医也经历了从巫医一体的时代逐步发展为军医分离独立。至宋代,军医已是一种有固定编制比例的职业从医者。这种传统延续到清末,并随着西方军队制度的引进而发生根本性变革。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了北洋医学堂,聘请英国医官欧士敦等著名医师担任教师,并按照当时西方医学院的标准来设置医学课程。凡毕业学生,一律分发至北洋海军舰队以及陆军中服役。1928年,国民政府在广州设立陆军军医学校,将医科期限由4年改为5年,加设为期1年的军医实习,并组训卫生班、军医班、看护班等短期训练班,寻找数百名普通医校毕业生加入军医班受训,同时进行军事训练。1939年,我军在沈阳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军医主要依靠许多从事医疗的爱国人士相继来援,其中白求恩编写了《外科教材》,建立了一整套医疗救护制度。军医培养则沿用民国的军医培养制度,并开设短期培训课程。
解放后,尽管我军成立了军医大学,并培养了大批军事医学人才,但与美军大规模、成体系的培养并输送军医人才及经历实战检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美军历来重视军医的培养[3]。除接受理论和临床训练外,每年还要进行1~4次军事医学演习,以提高在各环节和各战场条件下的卫生医疗救护能力[4]。此外,为吸引优秀卫生人才应征入伍,美军为在校学生设置了优厚的奖励[5]。医学教育主要以军民融合式培养体制为背景。其人才来源主要有军队培养、地方招募及后备役部队抽调等途径,并将注重提高实战能力和降低伤残率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6-7]。美军军医培养体系规模庞大,院校设置完善,专业特色鲜明,对我军军医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8]。
2我军军医培养体系建设
我军军医培养体系历经几次大的调整改革,院校数量规模大幅压缩,目前已基本建成由军种管理为主、以任职教育为主体、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对分离、军事医学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9]。但是,我军军医培养体系仍存在着与卫生系统人员结构不相适应,教育培训内容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卫生士官培训需求突出而培训院校偏少等问题和矛盾,须进一步完善军队卫生教育培训体系结构[10]。
2.1创新军医培养理念是前提创新的培养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军医培养的始终,应根植于教员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牢牢把握以军事医学特色谋发展,以实战打赢标准求生存的培养宗旨,真正树立现代军医培养理念,紧紧围绕实战需求这一核心要素,让军事医学特色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指战员及师生统一思想认识,更新培育理念,着力打造一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军医培养队伍。
2.2完善军医培训机构是基础以建设军队卫生战备培训学院,推进军医培养体系技术革新为基础,充分利用战区总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大培训学院硬件设施与培训环境的投入力度。通过成立完备的实体化军队卫生战备培训学院,建立多维立体、层次分明的战救培养体系;建立高度协同、一体高效的应急救治体系;建立融入实战、链路畅通的作战保障体系,为大批量地培育和输送军队卫生人才奠定基础。
2.3规范军医培训方案是核心
2.3.1 区分三级救治的基础培训按照战术战伤救治三大救治阶段的不同区分三级救治链条。根据不同的分级开展操作训练,使学员明确操作所属分级阶梯、适用范围及禁忌情况。一级指营级以下火线救治的战术区,以培训战伤救治课程和战术救治课程为主;二级指师旅部队卫生机构到中心医院的战役区,以培训多器官功能支持、院前创伤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及高级烧伤生命支持为主;三级指从中心医院到总医院或地方医院的战略区,以培训损伤控制性手术相关课程、确定性手术相关课程、针对灾害、卫勤行动、核生化反应应急的系列课程培训及高级卫勤领导班、卫勤指挥系列课程为主。通过三级划分,明确任务归属,进行精准培训。利用情景模拟案例进行桌面推演,加深学员对三级救治链条理论的理解。通过综合模拟演练,提高学员的分析判断、掌握技能、团队合作和战略决策的能力。
文章来源:《解放军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jfjyxzzzz.cn/qikandaodu/2021/050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