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叙事的历史开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三重
作为“封神宇宙”系列的首部作品,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于2019年7月末上映,影片导演饺子曾经凭借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这部颠覆传统的动画电影一上映就激起了公众和评论界的极大兴趣。我们对当前的反映和评论加以观照,可以看出,这部风格强烈、个性鲜明甚至离经叛道的“封神”故事所激起的反响已经超越之前的国产动画片票房冠军《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我们看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一部具备美学意义的动画艺术作品,无论具体表征的呈现如何光怪陆离,其基本的面向犹然不能超出艺术作品固有的如下三个维度:既原型—原欲维度、社会—历史维度和审美—超越维度。对其所面向的这三个维度,《哪吒之魔童降世》展开的是指向解放的话语阐说。这一阐说,既有对文学经典的历史性继承,又有当下意蕴的开放性新变。
一、原欲维度:视听时代的感性狂欢
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称为“国漫之光”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国产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票房超越《流浪地球》跃居中国影视票房总榜第二位,累计打破15项票房纪录,还在第12届中国国际漫画节暨第16届中国动漫金龙奖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奖金奖、最佳动画导演奖、最佳动画编剧奖、最佳动画配音奖。此外,还代表中国内地参选2020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并被授予推介委员会特别荣誉推介电影。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们看到的是以3D形式呈现的冲击且震撼的画面,如开篇就是一个迥异天地,天地灵气孕育出的“混元珠”幻化成形,与元始天尊及其两个徒弟太乙真人和申公豹展开一场恶斗。在道教里,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的形象出现;而《封神演义》中,混元珠也是元始天尊的法宝;《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混元珠不再是一件他人手中的宝物,而是具有了自我意识,面对来自神界的元始天尊一行,有着顽强的反抗精神,并且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不仅能变幻出三头六臂还能吸收他人的法力。元始天尊为了收服混元珠,将其炼制为灵珠与魔丸,准备让灵珠托生为人,并以天雷毁灭魔丸。开篇的一场天地间的战斗充分运用了最新的动画技术,无论是人物细节的精致度还是动作画面的流畅度,都远超过四年前的经典之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道教传说,到当下3D特效动画所呈现的淋漓尽致的感官刺激,电影不仅对古人想象力的还原,也是对原型—原欲的解构。在我们看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原型—原欲维度的面向有两个重要指征,其一是感官方面的饱和刺激,其二是原欲方面的全面狂欢。
在感官刺激方面,如果我们回溯“封神”故事的形成,则会发现一条在感官因素方面越发多元化、丰富化的情节基线。从宋元时期的《武王伐纣平话》到明代的《封神演义》,将这些自先秦时期流传下的神话故事与道教、佛教的传说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神魔世界,完成了“封神叙事”从民间到正统的完整奠基。其中哪吒的艺术形象就是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夜叉神毗沙门天王三太子那罗鸠婆,也译作那吒俱伐罗,天王出行时专为天王托塔,持金刚杖,形象为三头六臂,面貌凶恶,名为“愤怒哪吒”[1]。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众神的形象也逐渐转化为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的名称和形象,哪吒的形象也经历了几次演变。宋代,毗沙门天王逐渐演变为道教神祇李靖,毗沙门天王三太子也成为李靖的儿子哪吒。随着道教传说在民间的传播,哪吒的形象也从三头六臂的鬼王逐渐演变成了《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等杂剧和通俗文学中降妖除魔的少年形象。明代的《西游记》中哪吒的形象和威力都有了极大提升,被描写成“骨秀更清妍”的“天上麒麟子”,战斗力也可与齐天大圣孙悟空媲美[2]。随着哪吒传说的不断丰富,其外貌、神力、性格等方面也逐渐演变,最后定型于《封神演义》中的武艺高强、充满正义感但又自由叛逆的灵珠子转世。《封神演义》完成了对哪吒这一人物形象在正统—民间—正统间流动的完整奠基。此后无论是民间信仰的传播还是影视文学的再加工,都在不断强化和重塑哪吒不同于其他传统神魔人物的反叛精神。纵观新时期以来哪吒形象的传播,经典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央视1986版《西游记》与1990版《封神榜》塑造了当代公众对“封神”故事的经典认知。《封神演义》的神魔属性和哪吒的少年形象,都使得哪吒的故事更适合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动画受众层面的拓宽和制作技术的提高,感官因素不断丰富。2003年央视出品的动画片《哪吒传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从儿童的视角重温了整个封神传说;2014年的成人向动画《十万个冷笑话》中的《哪吒篇》颠覆了封神故事,成为网民的狂欢。如果说前两者是在小屏幕上展现的情怀,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大银幕上的视觉盛宴。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成熟,作品渐趋具备文化产品的属性,艺术作品也越发为多元感官刺激所包装、再现。从古代典籍的艰涩叙事,到宋元以来的话本、杂剧和小说,再到电视剧的音画同步和为当前观众所打趣的早期简陋特效,再到当下游戏、电影的杜比全景声、4DX、MX4D、DTS:X、D-BOX、AURO乃至VR等技术带来的多元感官饱和冲击,这实在是视听时代不折不扣的感官狂欢。
文章来源:《解放军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jfjyxzzzz.cn/qikandaodu/2021/0309/536.html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中的幸福思想研究
下一篇:宋代医药领域的违法犯罪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