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终局营救》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
电影的本质属于艺术,它必然追求艺术上的自足;同时,“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1]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应当具有两个尺度,即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电影缺乏商业性,便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电影业不能发展。但一部电影缺乏艺术性,就不能称之为电影。市场经济时代,电影向商品属性全面倾斜,严重弱化了电影理应代表时代理性思维高度的功能。
《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异军突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绩。也将主旋律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性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主旋律电影当下的热潮,既是中国当下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人心的体现。更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兴起的“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文化、娱乐观念紧密关联。纵观当下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作品数量和票房繁荣的表象下,也表现出主旋律电影品种较为单一、内容题材趋于“同质化”、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了主旋律电影本身应具有的社会职能属性。主旋律电影作为一部电影,既要注重商业性,能做到投入产出比的平衡;同时兼顾电影的艺术价值,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审美化效果。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充分弘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从筹备阶段开始,就已经将其定义为一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其所有的商业化元素都将融入主旋律的色彩之中。电影作为一种“奇观”艺术,目标是给受众奉献一场充满期待的视觉盛宴。那么,在这部影片中,如何将主旋律电影拍出艺术价值,又能充分体现其主旋律电影的社会职能将是出品方最关心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的代入感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切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也就是在当代中国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扬爱国奉献、团结一致、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红色电影’。”[2]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正是从这一核心定义出发,以平津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题材电影。纵观近期一些高票房主旋律电影,有的是通过完整而又充满技巧性的戏剧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例如电影《风声》;有的是抓住一些具有时效性的社会热点事件,例如《湄公河行动》;有的是将经典故事翻拍,大量加入现代化商业元素,例如《智取威虎山》;还有一些是现代军事题材,展现国家实力,使观众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产生高度共鸣,例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
电影《解放·终局营救》敢于大胆选择某一场战役作为切入点,这从商业角度上来讲是非常危险的。“解放”这一主题从宏观上就已经将影片本身的定位放在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如何更好地诠释“解放”的意义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从宣传发行角度上来说,历史战争题材不具备明显的传播亮点,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类型化影片。那么真实的代入感,将是对影片在商业性层面所提出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在一次次地被升级、刷新的同时,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大体量主旋律电影可谓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很难拍出新意。其次便是投资风险非常大。在前不久上映的一些类似的影片,只有《血战湘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也只有7000万左右。而以电影《飞夺泸定桥》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勇士》,只有3000万左右的票房成绩。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说,这两部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创作上可谓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但是面对当下的电影市场,同类题材影片收回成本却是十分困难的。
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段
(一)精彩的战争场面
主旋律题材电影中,战争场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引领观众情绪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在电影开篇时,运用了大量战争的镜头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在士兵登陆的过程中,美国士兵被驻守德军的炮火打得血肉横飞,每向前一步都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揭示了和平来之不易,生命在战争中显得如此脆弱。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生活。
文章来源:《解放军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jfjyxzzzz.cn/qikandaodu/2021/0113/405.html